消费性书法之忧

发布时间:2021-07-16 09:53:34  点击:

市场经济以价值衡量世界。书法也改变了以往“穷白”的面貌,从“羞于谈钱”变成了“明码标价”,出现了“卖点”
 
 
市场经济不仅激活了生产潜力,还滋生了其他欲望,为那些“学而不为利”的人提供了土壤。在众多欲望迅速膨胀的消费环境中,商业的鞭子带动着各种力量。此时,各种势力如火如荼,各种各样的人涌向书法领域。这并不奇怪,九战九超。投机者借书法赚钱,抛弃艺术良知,以高调书法之名捞钱。他们选择最简单、最省力、最快捷的方式,但实质上扭曲了书法,尽可能地从书法中榨取利润,以最小的投入获得最大的回报。他们没有时间考虑书法水平。他们只愿意与那些著名的“书法名人”和那些有市场号召力的书法权威人士携手合作。当兴趣成为最高目标时,书法的审美特征和内在规律就会被抛弃。人们看到的更多是买珠还珠的闹剧。这些人所需要的只是书法的名字,而真正的“书法明珠”已经蒙上了一层厚厚的商业动机的灰烬,变得黯淡了
 
书法的消费性使得书法退化为化妆品等日常消费品,只能为消费者提供一些装饰。书法消费的特点之一是低水平的重复。这种重复使书法从混乱走向苍凉,没有真正的积累、创新和超越。让书法回归本色几乎是奢望
 
说到消费书法,我们不得不提媒体。媒体享有强有力的话语权。人们的思想、情感和审美旨趣在不断的轰炸和反复的传递中,不知不觉地丧失了独立性。媒体有这样的权力,它能控制人们的视线,无人敢轻视。它不仅可以把学识渊博的人才推到前台,成为公众人物,还可以“策划”无知的平庸人才,成为行业的楷模。媒体真正需要做好的书法批评,正在被“抬轿子吹喇叭”的颂歌所取代。书法批评侧重于批评之外的领域,侧重于赞扬和商业炒作方面。评论家们不再愿意致力于评论作品和发表公正的评论。他们成为书法“活场”的鼓手。在担任嘉宾期间,他们经常应别人的要求赠送“帽子”。因此,“皇冠”无处不在,人人都很高兴。于是,书法批评成了一种与书法无关的独白,批评家成了文化掮客。消费性书法的流行,使书法批评失去尊严、堕落
 
人们的精神生态似乎逐渐变得物欲横流、功利化,这是不争的事实,也导致了一些人精神的滑坡。于是,书法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开始变得扑朔迷离。他们在获得物质利益的同时,感受到商业运作带来的拜金主义和无序竞争
 
在绘画领域曾经有一个“废纸论”的说法,说收藏今天的画就像收集废纸。虽然这个提法有些过分,但也是合理的。书法能有多好?恐怕不止一个。在当今快速更新的时代,书法作品正逐渐走向“文化垃圾”。垃圾书法的兴起,正在侵蚀和挤占书法的生存空间,使本已举步维艰的书法更加艰难。今天的书法命运,就像一个心高于天、命薄于纸的女人。